《寻色中国》:探索中国传统色背后的文明密码

在北京东五环的辅路上,黄栌的花朵如云雾般绽放,仿佛在诉说着它们背后的故事。去年此时,人文纪录片《寻色中国》开始了拍摄,团队在专家的指导下,惊奇地发现这些看似平常的小灌木,曾经是染色的植物。自然界的奥妙无穷,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记录。
色彩不仅是生理上的感知,更是心理上的体验,它既反映个人的喜好,也传递着社会的需求。这些复杂的色彩需求,恰恰展现了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”的人文地理特征。每一种色彩都在讲述着一个国家或民族对自然的感知,映射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基因。纪录片《寻色中国》第一季正是聚焦于东方民族“基因中的色彩”,通过六个主题色系构建叙事框架,每一集都讲述一种独特的中国传统色彩及其背后的故事和技艺。
在中国传统的赤、黄、青、白、黑的色彩框架中,我们不仅能看到历史的脉络,还能感受到社会结构的变迁。不同的阶层、不同的群体,如同纵轴,广博的地域环境则构成了横轴,色彩故事铺展开来,形成了一张丰富的色彩地图。这不仅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脚下的土地,也让我们看到社会发展带来的变化。例如,黄色在古代是皇家专用色,如今则代表着土地、耕作和丰收,展现了色彩的演变与传承。
我们也在寻找那些影响世界的中国传统色彩印记。西汉时期由西域传入的红花,不仅创造了“红花颜色掩千花”的美丽,更是随中国的服饰文化传播到东亚其他国家。然而,随着现代化的推进,许多传统色彩正逐渐式微。在创作过程中,团队追踪并记录那些即将消失的色彩标本,让观众了解这些色彩背后的历史。
经过多方寻觅,团队辗转多个地区,终于在云南边境找到了两位掌握原始染色工艺的耄耋老人。她们的存在,犹如一座桥梁,连接着古老的技艺与现代的生活。除了她们,已无人知晓的紫胶虫,原来自魏晋时期就用于染色,成为了历史的见证。
每一次拍摄,我们都被传统色彩深深打动。摄影团队以敬仰的心情,努力将色彩呈现到极致。通过肩扛拍摄的方式,画面带来了身临其境的沉浸感和仪式感。镜头中,光影与运动交错,一抹红色在欢庆的锣鼓声中显得格外生动;而多巴胺色彩的呈现,则让观众感受到愉悦的心情。
宏大的叙事常常隐藏在细微的日常之中,传统色彩随着中国人的生命河流,向前流淌,每天都在发生新的变化,展现出持续的生命力。作为创作者,我们执着于用镜头、用绚丽的色彩,为中国人的生活史留存一份珍贵的档案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